温馨提示

商家信誉良好!

详情描述

不愤不启:成语是什么意思

不愤不启:成语是什么意思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不愤不启

“不愤不启,不悱不发。”这是《论语》中孔子的教育名言,意思是说,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;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。这句话揭示了教育教学中的一种理想状态,那就是教师应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,善于捕捉启发点,适时适度地进行点拨,以促进学生自主探究,动态发展。

在实际教学中,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: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,学生在座位上默默聆听。教师布置作业,学生默默完成。表面上看,课堂气氛融洽,但实际上,学生的思维往往处于被动状态,缺乏主动性。这种教学方式,很难说达到了“不愤不启,不悱不发”的教育境界。

教育改革以来,我们提倡启发式教学,主张教师为主导,学生为主体,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,要善于发现和捕捉学生的思维火花,适时启发,引导他们深入探究。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,激发他们的求知欲,使他们愿意去思考,去探究。

同时,教师还要注意,启发不是代替,更不是灌输。在教学过程中,教师应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、分析问题、解决问题,而不是将现成的答案告诉他们。这样,学生才能真正地理解和掌握知识,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。

当然,要做到“不愤不启,不悱不发”,教师自身必须具备一定的素质。教师应该有广博的知识储备,深厚的教育理论素养,敏锐的洞察力,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,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状态,有效地进行启发引导。

总之,“不愤不启,不悱不发”是一种教育理想,也是一种教育艺术。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,不断改进教学方法,善于捕捉启发点,激发学生的潜能,使他们成为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。这样,我们的教育才能真正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目标。